FastPasTM24-2快速程序,可以缩短检查时间40%。光标亮度变化阶梯是3dB,而不是常规程序中梯度的先前进4dB,再后退2dB从而找到阈值。这是一次找到阈值。平均缺损(MD)与常规程序略有区别,短期波动(SF)比常规程序高。明智的做法是对同一病人选择相同的程序跟踪随访,不要经常转换。
SITA是另一快速程度。它与FastPac及FastPac具有可比性。SITA提高检查速度的原因是,参考邻近点的反应选择刺激光标的强度,对估计的阈值不断更新。如果病人反应快,测试节奏就加快。假阳性、假阴性、短期波动(SF)是根据病人的反应计算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测量的。检查后的结果分析,是根据试验的全况,可能去掉某些已被选择的点,或重新选择已去掉的点。正常人群数据是瑞典正常人的视野结果[16]。
(四)几种新型视野检查
与杆细胞相连的神经节细胞和与锥细胞相连的神经节细胞分别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的不同部位,在白色光标和白色背景的检查中,它们分别起到一部分的作用。最近Harweth等[12]进一步阐明了静态视野检查中视觉检测机制,他们指出根据不同的光敏感度可能有三种明适应的原理:(1)独立的短波机制,其反映短波(蓝)锥细胞的敏感性。(2)有色机制,其反映中波锥细胞和长波锥细胞的敏感性。(3)明亮机制,其反映中波和短波混合波的锥细胞的敏感性。他们发现正常猴眼,使用不同体积和不同波长的刺激光,其结果不同。标准情况下,即背景光为31.5asb,刺激光体积为Ⅲ,反映不同敏感性的全部亚通道是相同的,因此漏掉一些早期选择性的缺损。但是此检查条件对于检查深暗点很理想,因为全部亚通道均处于准备状态[11]。
基于上述原理,介绍下面几种新型视野检查,它们与传统的白色刺激光标和白色背景的视野检查类似,但是它们将视觉系统的其它功能特点分离开来并分别单独检测[11]。
1.短波长自动视野计(SWAP):是黄蓝视野检查。其光标为蓝色,背景为黄色。它是通过激活短波视路的敏感性实现检查的。它比正常的白色光标,白色背景,能更早期地发现青光眼视野缺损,更快地确定青光眼的视野改变。Johnson等报告[17],高眼压病人黄-蓝视野异常者5年后发展为青光眼者比黄-蓝视野正常者的发生率高得多。SWAP的原理是蓝色视锥细胞数量原本即相对较少,而且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被早期地选择性地损害。黄色背景使视杆细胞,长波(红)、中波(绿)视锥细胞对光刺激敏感[18]。但蓝色光标要求采用光标Ⅴ的刺激光。SWAP同样提供正常人的数据作对照,打印结果与HFAⅡ的其它基本相似。其缺点是对病人而言有一定难度。
2.倍频对比敏感视野计(FDT):它的光标为倍频正弦格栅图形,它分离出视网膜节细胞的M细胞。M细胞直径大,仅占节细胞的3%到5%。青光眼早期损害首先侵犯M细胞。FDT的超阈值筛查程序只需45秒,全阈值程序需4分钟。病人可以配带自己的眼镜。视野程序中同样提供正常人群正常值。结果提供平均缺损(MD)和标准偏离模式(PSD)。在检测异常视野中,表现出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尤以全阈值程序突出[19]。与常规自动视野计(AAP)相对照,FDT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4%。FDT简单,容易操作,省时,受到病人喜欢。超阈值普查程序对中晚期青光眼病人敏感[20]。FDT存在的问题是阈值筛查程序和全阈值程序的视野缺损的数量上、位置上和致密程序上均不完全相同。
3.高通分辨视野计(HRP):它是Ophthimus ring Perimeter的程序,注视光标是不连续的环形,由一暗环包绕一亮核。如果一定体积的环不被受检者看见,视野计自动增大环的体积。环是通过对比敏感度测得视网膜的敏感度的。Frisen认为HRP是通过发现节细胞间的空间,得知节细胞丢失的数量[21]。Helmholtz认为区别两点的最小距离是一个锥细胞直径[22]。HRP的检查时间较常规自动视野计短,而其结果可能更直接反映有功能的节细胞的数量。Lindblom用HRP估计了年龄对节细胞间距的影响,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节细胞间距也增长。从28.4岁到71.4岁,节细胞功能的降低为21.55,这一点支持与年龄相关的视觉敏感度的降低,是由于神经元减少造成的理论。
自动视野计发展至今,硬件部分已经比较发达。随着我们对青光眼的病理生理和视野缺损的进一步了解,视野计有可能出现一些更为特殊的或更为有效的试验策略和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程序。最终,智能型视野计采用人工智能的运算规则,将一次选择检查的类型和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除了视野计的进一步自动化,医生对视野结果的评价,在青光眼及其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也显得非常重要,另外,除了视野检查,其它视觉功能检查,例如色觉检查、对比敏感度、蓝色对比敏感度、图形ERG(P-ERG)、图形VEP(P-VEP)和闪光VEP(F-VEP)等检查也是视觉检查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实用眼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18
2 Young T.Philos,Trans Roy Soc Can,1801;91:23
3 Forster R.Klin Monatsbl Augenheikd,1869;7:411
4 Ferree CE et al.Am J Ophthalmol,1922;5:455
5 Goldmann H.Ophthalmologica,1945;109:57
6 Sloan LL.Arch Ophthalmol,1939,22:233
7 Harms H et al.Doc Ophthalmol,1939;13:303
8 Armaly MF.Arch Ophthalmol,1969;81:25
9 Dubois-Poulsen A et al.Bull Mem Soc Fr ophthalmol,1966;79:576
10 Lynn JR at al.Computer controlle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visual field examination,US patent 3,883,234,issued May 1975
11 Ritch R et al.Glaucoma2nd ed,Mosby,1996
12 Harweth RS et al.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3;34:3011
13 Harrington DO.The Visual Fields(A Textbook and Atlas of clinical Perimentry)
14 Mills RP.Am Intra-ocular Implant Soc J,1984;10
15 Haley MJ.The Field Analyzer Primer,1987
16 Bengtsson B et al.Acta Ophthalmol Scand,1997;75:368
17 Johnson CA et al.Arch Ophthalmol,1993;111:645
18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