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髓袢利尿剂,包括利尿酸、速尿等
2.2.1 关于动物实验研究
Annilo 在小鼠听泡培养中证明在一定浓度下,利尿酸对螺旋器毛细胞有选择性损害作用,在较高浓度时进一步引起耳蜗多种类型细胞的损害。 ohmura等也证实新生豚鼠对速尿的耳毒损害敏感性较成年豚鼠高。
实验还表明未成熟大鼠对速尿耳毒性损害呈高度敏感性,9天~28天龄大鼠接受速尿(35mg/kg)后,耳蜗内电位下降较30天龄大鼠明显,同时血管纹结构变化也更显著,该发现对早产儿抢救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2.2 关于临床研究
Brown dR 对35例 bAEP异常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并以70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多因素回顾分析表明速尿是引起听力下降的高危因素。 Salamy等对224例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了全面评价及BAEP随访(新生儿期~4岁),发现感觉神经性耳聋与长时间大剂量使用速尿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有密切关系。
2.2.3速尿引起耳毒性损害的原因
2.2.3.1 全身因素 新生大鼠肾脏分泌和排泄能力发育不完善,近端肾小管将速尿等有机酸排入尿液的能力低下,且其肝脏药物代谢能力不全,影响速尿与肝中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已证明速尿在新生大鼠中的关衰期较成年大鼠长[3]。Mirochnick和Chemtohs分别报道速尿在低体重早产儿中不仅半衰期长,而且连续应用可导致体内蓄积而达到引起听力损害的血药浓度。
2.2.3.2局部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外淋巴和内淋巴间隙开放、血迷路屏障和对耳毒性药物的内在敏感性。耳蜗对声音反应同时,内外淋巴间隙开放,耳毒性物质进入内耳组织,内耳也存在着类似血脑屏障的血迷路屏障,无论儿童还是 未成年大鼠,该屏障的通透性均较成年高[3]。
速尿的耳毒性损害更可能是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在早产儿治疗中有指导意义,所以多次授受速尿的新生儿两次用药间隔应在12小时以上,并应避免大剂量连续用药造成速尿在体内蓄积。
2.3抗肿瘤药
在儿童中,报道较多的是铂类化合物(包括顺氨铂和碳铂),它们是治疗儿童实体肿瘤的常用药,均可引起耳毒性损害,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有关,其中以顺氨铂为严重,目前已被耳毒性较小的碳铂取代。McHaney报道给予患儿顺氨铂90mg/mm5个疗程或以上,其中88%出现听力下降;Gaynon[10]给予顺氨铂60mg/mm5个疗程,另95例使用碳铂者(560mg/mm5个疗程),耳毒性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1%和26%。Macdonald[8]报道后者的发生率为50%。
铂类化合物引起耳毒性损害的原因尚不清楚。动物实验表明主要损害耳蜗血管纹和毛细胞[11]。
2.4去铁胺
该药用于治疗儿童血红蛋白病,推荐安全剂量为每天50mg/kg。>对该药物在血红蛋白病治疗中的耳毒性损害进行了研究,听力下降发生率为29%(8/28),研究者认为即使在安全剂量下仍应进行常规听力监测。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0061)
主要参考文献
[1]Henley cM,Rybak LP. Brain Res Brain Res Rev,1995;20(1):68~90
[2]Conlon bJ, Smith DW.Hear Res,1998;115(1~2):1~5
[3]Nenley cM,Rybak Lp.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1993;26(5):857~871
[4]Scaglione f, Colucci R, Radwanski E, et al. Jchemother,1995;7(Suppl 2):63~69
[5]Berard e, Grraffo R,Chanalet L, et al .Arch Pediatr,1994;1(5):481~488
[6]Gilbert tB, Jaclbs SC, Quaddoura AA,Can J Anaesth ,1998;45(6):568~570
[7]Borrador c,Fawer CL, Buclin T, et al.Biol Neonate ,1997;71(1):1~10
[8]Fischel ghodsian N, Prezant TR, Chaltraw WE, et al. Am J Orolaryngol ,1997;18(3):173~178
[9]Pandya am,Xia X, Radnaabazar J, et al. J Med genet ,1997;34(2):169~172
[10]Gaynon pS.Semin Oncol ,1994;21(5 Suppl 12):65~76
[11]Macdonald mR, Harrison RV ,Wake M, et al. Jotolaryngol ,1994;23(3):1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