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病理生理学 >> 正文

发热、贫血、外周血出现原始及幼稚粒细胞 1

来源:医学杂志 2006-09-04 20:17:43 

病 历 摘 要

  患者,女性,43岁。因发热2个月于1995年8月1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午后低热(37.2~38.0℃),血沉88mm/h,抗链“O”阳性,拟诊结缔组织病变异性血管炎。口服泼尼松30~50mg/d后体温在38℃以下。入院前4天Hb 94g/L,WBC 9.4×109/L,原始及早幼粒细胞0.15~0.2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5年前曾有皮肤结节性红斑伴关节游走性疼痛,2年前类风湿因子阳性。有β射线及苯接触史。查体:体温37.5 ℃,脉率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11kPa(1kPa=7.5mmHg);慢性病容,轻度贫血,全身皮肤散在褐色结节性红斑,直径1~2cm,以下肢为著,无压痛;右锁骨上淋巴结0.5cm×0.7cm,质软、活动、光滑、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缘下2cm,质中等,边缘光滑,脾未触及;关节未见畸形及红肿热痛。血象:Hb55~107g/L(曾共计输血800ml),RBC(2.24~3.34)×1012/L,WBC(10.8~22.0)×109/L,原始粒细胞0.004~0.126,早幼粒细胞0.024~0.07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阳性率95%,积分286分。查痰3次耐酸杆菌均阴性,OT试验(++)。胸部X线摄片显示右侧纵隔淋巴结肿大,20天后复查双肺布满粟粒样阴影,边缘模糊。胸部CT示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肿大,两侧胸腔中等量积液。胸水黄色,混浊,雷氏试验(++),相对密度(旧称比重)1.021,RBC2.84×1012/L,WBC 0.7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05,淋巴细胞0.86,原幼细胞0.04,间皮细胞0.05。入院后口服泼尼松30mg/d,高热时用氟美松5mg/d静滴,可暂时降温;住院20天后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显示淋巴结结核(渗出坏死型),给予静注雷米封、肌注链霉素及口服利福平,40天后体温降至38℃以下,Hb140g/L,胸水消失而于10月12日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2个月。1996年1月出现视物模糊,膝关节肿痛,血尿酸升高,肝功能异常,停止抗痨治疗上述症状即好转,但仍发热。同年4月右锁骨上淋巴结又肿大,质转硬,用利福平后又缩小,随之出现刺激性咳嗽、胸闷、气短、不能平卧,而于1996年5月再次入院。发病8个月以来体重下降约20kg。查体:体温37.8℃,脉率11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8/11kPa;慢性病容,营养欠佳,强迫坐位,呼吸呈三凹征;两肺下部叩诊有浊音、呼吸音减弱、右侧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脏无异常,肝肋下5cm,脾未及,无腹水征;双下肢水肿(++)。血象:Hb40~50g/L,WBC(47.6~69.4)×109 /L,原始+早幼粒细胞0.37,BPC(30~48)×109/L。骨髓穿刺两次均干抽,骨髓活检示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伴胶原纤维形成,少量造血灶粒、红、巨核系减少,可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胸水涂片镜检可见幼稚粒细胞,染色体检查亚二倍体8/10、超二倍体1/10,胸水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结核菌(-)。继续给予抗痨及用泰能等抗菌治疗均无效,于入院后第14天死亡。

临 床 讨 论

  宋文秀医师 本例特点:中年女性,低热发病,血沉快;贫血,外周血中有原始、幼稚粒细胞,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增多,NAP阳性率及积分增高;胸片先显示右纵隔淋巴结肿大,后为血行播散肺结核,再后合并胸腔积液,经抗痨治疗胸水吸收;淋巴结活检为渗出坏死型淋巴结结核;早期联合抗痨有效,晚期抗痨效果不好,并有骨髓纤维化(MF)。根据以上特点本病例可诊断为播散型结核病继发贫血、类白血病反应及MF。广泛播散型结核、急性粟粒型结核常继发贫血;外周血有原始、早幼粒细胞,可用类白血病反应来解释;播散型结核常常波及骨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常高于50×109/L,偶尔超过100×109/L,亦可正常或减少。第一次住院抗痨治疗有效,原幼细胞消失,贫血得到纠正。NAP升高亦支持类白血病反应,可排除MDS或白血病。

  陈宗铠医师 患者出院后病情恶化,除考虑与停抗痨药治疗有关外,结合发病全过程不好完全用结核病解释。5年前有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游走性疼痛,本次有贫血,外周血中有原始、幼稚细胞,骨髓中原始+早幼细胞高达0.20,故诊断为MDS-RAEB。晚期进行性肝、脾肿大,重度贫血,恶病体质,白细胞数明显升高,骨髓干抽,活检为MF,且有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现象,应考虑为MDS并MF。胸水LDH升高,染色体检查亚二倍体与超二倍体共占9/10,结核PCR(-)。原幼细胞高达0.40。也可用恶性淋巴瘤(ML)来解释,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也可因化疗引起。

  程毓倩医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诊断结核病是肯定的。鉴于此次患者发热初期胸片表现及OT试验均阴性,而骨髓检查因有原始及幼稚粒细胞考虑MDS改变,骨髓片中可见泪滴样红细胞,骨髓活检为MF。该患者既往有放射线接触1年及苯接触15年的历史而无结核病史,发病后期全血细胞减少,脾不大,故考虑MDS合并MF的可能性。MDS合并MF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病变,本例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均较一般MDS为差。此患者由于发生MDS,使潜在的结核重新活动和蔓延,而转为重度结核病,故这种结核实为MDS的继发感染,所以抗痨难以控制病情及病程。

  刘文会医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本患者结核诊断可以肯定,而且是重症全身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播散原因与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毒力强、耐药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血象及骨髓象的改变符合重症结核感染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本例的鉴别诊断方面,急、慢性白血病可不考虑;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及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有一定的困难,二者均在疾病初期即可表现高热,恶组早期即可贫血、出血,骨髓经多次穿刺或活检还是能确诊的,ML除淋巴结肿大外,常可表现为机体一个或数个器官突出损害,尤其是NHL,病理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本例缺乏阳性资料故可排除;关于MDS,多以不明原因贫血为主要突出表现,确诊主要依据血象变化及骨髓象中粒、红、巨核系细胞出现不同程度二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本病例不符合MDS的诊断。

  关于本例复发问题:本例经确诊结核病后立即联合抗痨,体温明显下降、血象恢复、胸水吸收,但全身病变仍需长期充分抗痨治疗,出院后4个月因副作用而停止抗痨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长期重症消耗,最终导致全身衰竭、死亡。

  宋文秀医师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全程,本例缺乏全程治疗。实验证明每克结核干酪灶或空洞组织中约有105~1010条结核菌,大约每104~106条结核菌中可因基因突变而发生耐药,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吞噬功能下降时,休眠的结核菌可能成为疾病复发与加重的根源

[1] [2]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