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工程负责人、中山大学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首席科学家刘昕教授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孕育冬虫夏草”是几代中大人的梦想。近几年,中山大学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昕、副主任王江海、张古忍、古德祥等教授,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奔赴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的冬虫夏草、松茸、羊肚菌适生地考察。仅在2006年上半年,他们就4次赴藏,登上海拔4500米—5000米的那曲冬虫夏草适生地,开创性地提出了“冬虫夏草孕育工程”和“牧虫工程”技术体系,在高寒草甸开展虫、菌、草的人工培育,解决了前人在蝠蛾仿生繁育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并完成感染蝠蛾幼虫的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工业化生产。
在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地建立牧虫工程大棚,利用地热温泉、太阳能及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控大棚温、湿度及通气等环境因子,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使蝠蛾虫卵的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其通过“牧虫工程”和“孕育工程”技术孕育的冬虫夏草与天然野生冬虫夏草品质完全一致。该项目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完成专有技术6项。
近日,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色季拉山,中山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家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A站,并建立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首期工程推广面积达3万亩。近期中山大学将在西藏那曲及当雄地区海拔4500米—5000米的高寒草甸建立科学工作站B站,将大规模推广全天候围栏式冬虫夏草牧虫工程和孕育工程技术。(张景华)
(转载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