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规范以及标准化的使用,不仅仅有利于中药材在医药市场上的流通和临床应用,更重要的,是中国中药产业步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经路途,而就看来,要走完这段路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药材名称的规范使用。
混乱之噩
中药材名称混乱的原因有很多,而其危害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就可见端倪。“龙胆泻肝丸”事件是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代表,其波及多家中药企业,也提醒了业界有识之士对于规范中药材名称的重视。
此前,有人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脏不可逆性的损害,经调查,问题集中到一味药物的考证上,即“木通”。木通在龙胆泻肝丸的疗效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历代所用木通为木通科木通,并非马兜铃科关木通。木通因产地和品种不同,有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淮木通、白木通、毛木通、大木通、小木通等称谓,因外观形状相似而不易区别。东北的关木通,是于上世纪30年代被日本兵带入中药市场的,糟糕的是,其后关木通的功能被扩大了,白木通的功效被安在了关木通名下,关木通充斥中药市场,因此,龙胆泻肝丸配方中也就不知不觉中将木通科木通混写成了关木通。
对于中药行业来说,应当重视中药品种基源的问题。但即使是现在,中药界像这样因名称相近而混用的现象不在少数,此外,因历史演变、地域差异、采收时节不同、药名简化、产地等原因,造成了中药材一药多名、异药同名、科属混淆、正名与异名混淆等等混乱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纠正。
如以水半夏替代半夏入药,水半夏无半夏的止呕作用;以狗脊贯众作绵马贯众入药,而前者无驱虫作用;将山豆根与北豆根混用、香加皮与五加皮混用,两者虽功效相近,但山豆根、香加皮均具有毒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药材有12807种。不难想象,如此混用,潜在危险将有多大。
发掘道地药材
中药材强调道地药材为佳品,即强调出产地点、时间等因素,如杭州白芍、宁夏枸杞子、福建泽泻、西宁大黄等。但即使是称“道地药材”还是“地道药材”也存在差异,一般是北方地区习惯说“地道药材”,而在南方地区人们则习惯说“道地药材”,很难统一。
道地药材反映了中药材质量的好与次以及药材的产地是否为正宗产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枸杞以宁安堡(现宁夏中宁县)产者为佳。国务院于1995年将中宁县列为全国唯一的优质枸杞生产基地。现《中国药典》所收“枸杞子”非植物野生枸杞之果实,而为宁夏枸杞的果实,则“枸杞子”为宁夏枸杞果实的药材名,而非野生枸杞的药材名。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一书有“药出州土”一篇,论述道地药材如:“关内道的雍州出柏子仁和茯苓,河南道的陕州出栝楼,河东道的绛州出防风,河北道的幽州出人参,江南西道的朗州出牛黄,陇右道的宕州出当归”等。
强调道地药材的出处对于中药产业而言是规范化的一步,对于出产地而言则是强化药材的品牌意识、增加药材的附加价值的一次契机。例如2006年河南省武陟等地的医药企业积极推进“怀药”国家标准的制定。历来称为“四大怀药”的山药、地黄、菊花、怀牛膝,主产于古怀庆府(即现今的博爱、沁阳、武陟、温县一带)。由于四大怀药生产历史悠久,选种择地讲究,加工制作精细,被历代本草称之为地道、正宗,且备受医家的赞誉和推崇,像地道的怀牛膝为土黄色条直肉肥、身长皮细、芦头小、味微甜、稍苦涩。目前,在武陟县从事“四大怀药”加工、销售的药农已有1万多名,从事各类怀药加工的企业有100多家,每年就地加工2万吨怀药。这一道地药材受到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药商的关注,目前有50%的怀药经精加工后直接销往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