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文献首页 >> 基础医学 >> 生理学 >> 正文

鼻息肉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

来源:医学杂志 2007-02-10 14:03:15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l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TNF、部分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等,通过刺激细胞发育、分化、增殖,参与炎性过程发生及维持炎性状态。化学介质的产生、释放最初是从激活能产生此类介质的细胞开始,而这些细胞的激活又可能是由其它化学介质调节的。参与细胞激活的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肠肽、粘附分子及部分白细胞介素。

  综上所述,可认为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协调统一的发挥着作用。这些具有强大生物学活性的介质互相作用并维持自身的“永存”。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通过这些生物信号相互沟通并改变细胞表面粘附因子的表达。

  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

  鼻息肉具有典型慢性呼吸道炎症的病理特点。除囊性纤维病及Kartagener综合征外,嗜酸粒细胞是息肉组织中最常见的炎细胞类型。以往认为嗜酸粒细胞在鼻息肉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如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 peroxidase, EPO),嗜酸细胞源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 EDN),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等引起细胞及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特别是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可以合成、释放多种强有力的调节分子——细胞因子,如GM-CSF、TNF-α、TGF-β、IL-3、IL-4、IL-5、CD40等[12]。其中部分因子,如GM-CSF,TNF-α及IL-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过来促进嗜酸粒细胞的集聚及活化[15],IL-3、IL-5、GM-CSF还具有抑制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促进嗜酸粒细胞的集聚、活化作用的因子还有IL-8、RANTES、P-选择蛋白[15-16]。此外,TGF-α和TGF-β在鼻息肉组织结构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以上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通过多种方式调节上呼吸道炎症过程,且部分地解释了嗜酸细胞自我“永存”的分子机理。

  尽管鼻息肉病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自我“永存”机理十分复杂,但上述研究提示,鼻息肉病发病早期,自分泌和旁分泌刺激引起慢性炎症及不可逆性组织结构改变之前,需大剂量类固醇药物抗炎治疗呼吸道嗜酸粒细胞炎症性疾病。

  鼻息肉病的发病机理

  鼻息肉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Young综合征、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因此可认为许多原因都可能致病或者多种因素联合致病。

  鼻息肉生长早期可发现一些特殊的长管状腺体,这些腺体与正常的浆液粘液性腺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形状及大小。尽管关于鼻息肉病的发病机理存在数种假说,但无一种假说能圆满地解释此种长管状腺体的组织学起源。

  目前得到多数学者认同的是鼻息肉形成的“上皮破裂理论”。Tos等[17]自1977年起对鼻息肉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他推测息肉形成最初是水肿的粘膜固有层压力增大导致上皮破裂,粘膜固有层突出上皮破损处,粘膜上皮通过破损边缘向中心生长趋于覆盖破损处。如果再生的上皮生长速度不足以覆盖疝出部位,或者粘膜固有层疝出部位继续生长,鼻息肉及其蒂将就此形成。如果小的带蒂的鼻息肉已经形成,这时即使疝出部位彻底上皮化,鼻息肉亦不会消失。而且,由于重力的作用,息肉将继续生长。在鼻息肉上皮化及生长的过程中,以上所描述的长管状腺体将同时形成,并且提示鼻息肉绝非只是鼻粘膜的疝出。为更透彻地理解此假说,Tos将息肉的形成分为以下几期:①鼻粘膜细胞浸润或炎性水肿导致组织压力增高,进而上皮损伤、坏死、破裂,粘膜固有层疝出;②疝出部位的上皮化;③腺体形成;④因重力作用息肉增大,腺体拉长;⑤已发育成熟的鼻息肉的上皮及基质发生变化,如假复层上皮转化为复层上皮、杯状细胞及纤毛细胞密度的变化、浸润细胞类型的变化以及基质水肿等。其中前2期很难在人鼻中得到证实,但Tos等通过建立实验性大鼠急性中耳炎和长期鼻咽管阻塞模型,证明了感染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上皮细胞坏死[18]。

  Bernstein等[19,20]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地发展了“上皮破裂理论”并形成了“多种因素发病学说”。其内容为,鼻腔外侧壁的空气动力学变化,细菌、病毒以及变应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均可作用于鼻腔外侧壁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症反应。继之按Tos等的“上皮破裂理论”,开始上皮破裂、粘膜疝出、再上皮化、新腺体形成、鼻息肉形成。此时,鼻息肉组织中的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均有合成GM-CSF和G-CSF信使RNA的能力。这2种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组织内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的集聚。这些炎性细胞分泌多种炎性介质,其中部分介质还可通过正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分泌。存在于鼻息肉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可影响鼻息肉表面粘膜上皮细胞Na+、Cl离子转运,即细胞Na+吸收增多,Cl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进入细胞及间质的水分增多,细胞及间质水肿,鼻息肉组织得以维持并增长。

  近年来研究表明,VEGF血管通透性作用强于组织胺50 000倍,而鼻息肉病组织中VEGF表达显著强于鼻甲,提示VEGF在鼻息肉病的组织水肿发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10]。

  作者单位:王轶鹏 董震   长春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30031

   参考文献

  1 Settipane GA. Epidemiology of nasal polyps. Allergy Asthma Proc,1996, 17: 231-236.

  2 Shiotani A, Mukobayashi C, Oohata H, et al.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ith dural involvement as the initi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tern Med, 1997, 36: 514-518.

  3 Greisner WA 3rd, Settipane GA. Hereditary factor for nasal polyps. Allergy Asthma Proc, 1996, 17: 283-286.

  4 Larsen PL, Tos M. Anatomic site of origin of nasal polyps: endoscopic nasal and paranasal sinus surgery as a screening method for nasal polyps in an autopsy material. Am J Rhinol, 1996, 10: 211-216.

  5 Liu CM,

[1] [2] [3]
今日推荐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图片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