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IL-1β和TNF
IL-1β和TNF性质相类似,在AS的各种细胞成分中均可以产生,二者在AS中大量表达,并可以诱导自身表达及使其它细胞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IL-1β、TNF与粘附分子ICAM-1、VCAM-1一起作为刺激因子与抗原肽复合物共同参与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结合。IL-1和TNF通过刺激或损伤内皮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诱导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使AS的炎症损伤加重。同时,二者还刺激SMC增殖和收缩,促进AS斑块形成和AS损伤处的血管痉挛收缩。有实验表明IL-1β和TNF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说明IL-1β和TNF与冠心病A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4]。
4 粘附分子
粘附分子主要分为五类即钙粘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及未分类家族。粘附蛋白是细胞粘附糖蛋白家族,多有“精-甘-天冬”氨基酸三肽即RGD活性结构,与细胞粘附、移动及血液凝固等有关,多数是RGD依赖的粘附分子的配位体。各种粘附分子及粘附蛋白通过其相应配体介导细胞间粘附,这是细胞间相互识别、产生免疫效应的前提。与AS密切相关的粘附分子和粘附蛋白主要介导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间的粘附,现将其中主要几种粘附分子和粘附蛋白作一简介。
4.1 P选择素(P-slectin)
P-slectin属于选择素家族,在激活的内皮细胞的韦-巴氏小体和血小板的α颗粒中高表达。通过其在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上的配体PSG-1介导单核细胞间血管壁募集的第一阶段即可逆性粘附阶段,使白细胞流动性减慢,形成滚动,为进一步的粘附创造条件。P-slectin是血小板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介导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与单核细胞粒细胞间的粘附,在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P-selectin被发存在于AS斑块中,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因而其表达水平与AS的严重程度成正比[15]。
4.2 I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二者均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协同介导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ICAM-1通过其在白细胞上的配体CD11a/CD18b复合物,介导白细胞向血管壁募集的第二阶段即细胞间识别和特异性结合。ICAM-1还可参与抗原递呈和T细胞活化,它可提供细胞上共刺激受体与其抗原递呈细胞上的配体相结合时所必需的共刺激信号。ICAM-1在MHC限制和非限制性细胞毒中也有一定作用。PECAM-1除表达在内皮细胞外还可表达在血小板和其他细胞,与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β2整和素受体结合介导白细胞血管壁募集的第三阶段即穿越内皮细胞进入内皮,它还介导内皮细胞间的粘附以及血小板粘附到内皮细胞。在AS形成、发展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ICAM-1和PECAM-1表达增加,粘附白细胞(以单核为主)内皮最终成为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有实验证明在AS脂纹和斑块中ICAM-1和PECAM-1高表达,是斑块早期形成的标志和斑块进展的潜在机制[16]。
4.3 CD11/CD18复合物
CD11/CD18复合物属于整合素家族,包括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即CD11a/CD18,LFA-1;巨噬细胞分化抗原即CD11b/CD18,Mac-1和糖蛋白即P150/95,CD11c/CD18。它们分别与分布在内皮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上的相应配体相结合,介导白细胞的识别、粘附。Mezzane发现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窦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上CD11/CD18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白细胞在经过冠脉循环时被激活,且粘附增加[17]。
4.4 纤维蛋白原(Fg)
Fg是由肝脏产生的一种粘附蛋白,可以被血小板α颗粒摄取并储存。Fg在AS形成早期,即与LDL一起侵入动脉壁。它可直接损伤EC并破坏EC的抗凝和纤溶活性。Fg通过其在血小板上的配体GpⅡb/Ⅲa使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单核细胞的粘附,促进炎症和血栓形成。Fg的另一重要功能是通过其r3序列结合到ICAM-1并调整ICAM-1依赖性粘附,作为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间必需的桥连发子而在AS的免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Fg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AS斑块中和冠心病患者血中表达增高,并且其表达量随临床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加重[18,19]。
综上所述,各种细胞和分子介导的免疫机制参与了冠心病AS的发生,促进AS的发展、恶化。对此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讨AS的形成、发展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未来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治疗可能转向针对于特异的参予AS的免疫机制各环节的分子和细胞,如应用抗OXLDL的形成的抗氧化药物、对抗各种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防治冠心病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简介:张宇辉(1973-):女(汉族),吉林桦典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医师
审校者:白求恩医科大学于永利
参考文献
1 Geerling RA et al .Transplant Proc,1998;30(4):1017-1019
2 Stemme S et al.Coron Artery Dis,1994;5:216-222
3 Yla Hertuala et al.Arteoscler Thromb,1994;14:32-40
4 Xu Q et al.lancet,1993;341:255-259
5 Ienonen M et al.Am Heart J ,1999;1382(5):504-506
6 Ponzetto A et al.Br Med J,1996;312:251-257
7 Filippo C et al.Am J Cardiol,1997;80(5):10-16
8 Shah PK.Cardiol Clin,1999;17(2):271-281
9 Schmitz G et al.Herz,1998;23(3):168-177
10 Aukrust P et al Circulation,1999;100:614-620
11 Scoff K et al.Am J Cardio ,1997;80(9):111-116
12 Ferns G et al.Science,1991;253:1129-1132
13 Hajjar DP et al.Faseb J ,1992;6:2933-3941
14 Biasucci LM,Semin Interv Cardiol,1999;4(3):105-110
15 Alan N et al.Am J Cardio ,1997;79:74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