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石”是什么
这一称谓的语源出知何处?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论。“桃花石”这一汉译词汇,最早见于《长春 fef 人西游记 》,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的索格底亚那,途经阿里马城(今新疆伊犁霍 城县境内)邱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常,后来记述当地见闻道:“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 归。及见中原汲具,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这是迄今所见到的称中国为“桃 花石”的唯一汉文史料。 此前,在西方或中亚的非汉文史料中却经常见到与“桃花石”相对的谐音词汇,例如: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在《莫利斯皇帝大事记》中就用“Taugast”称呼中国; 公元八世纪上半叶的古突厥碑《庞特勤碑》中,则以“Tabgatch” 指中国; 九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喀什噶尔为都城 ,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的突厥地方政权。这个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 “哈喇汗”,今人译作“喀喇汗王朝”。“喀喇”,是突厥语“黑”的意思(同时含有“北方”的意思) 。 该政权的的许多汗王,都喜欢冠以“Tabghaj”的称号,在近年出土的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得到了进一步 的印证。今通译作“桃花石”。如“桃花石.布格拉汗哈森”、“桃花石汗摩诃末”等,意为“中国之王 ”。他们称自己的辖地为“下桃花石”,即“下秦”、“下中国”的意思。 由喀喇汗王朝的天才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于1074年编撰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词 条的解释是:“桃花石,乃是摩秦的名称。秦分三部分,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八儿罕 (即喀什噶尔)”。在这里,“桃花石”被称为摩秦,契丹、喀喇汗也被称为“秦”。它表明,当时中国 分为三部分:宋朝在东部 ,辽朝在中部,最西部是喀喇汗朝。“秦”就是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国至今 仍称中国为“秦”,英语、法语中对中国的称呼,也是从“秦”字加词尾演化而来的。 除喀喇汗王朝喜欢用“Tabghaj”代表中国之外,11世纪前的穆斯林史家比鲁尼的著述中则称中国为 “Tamghaj”; 14世纪阿拉伯史家阿尔菲达的著作中称中国为“Timghaj”; 而多桑在《蒙古史》中把中国叫做“Tamgadi”。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看似不同的词汇,其实都源于一个相同的语原。只不过是在译成各种不同语言时,其 辅音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而已。都与“桃花石”的谐音相近。可译为“陶加斯”、“汤姆格及”、“桃格司 ”、“桃哈斯”等。 “Taugast”的语原,经考证,是鲜卑族“拓跋”的古音“tak_buat”演变而来的。因为魏晋时期,鲜卑 人拓跋氏比较强大,经过血与火的较量,结束了华北“五胡十六国”长期混战、分裂的局面,拓跋氏的杰 出代表人物拓跋珪建立“拓跋大魏国”,统一了中国北方长达近二百年之久,这个强大的中原政权,还统 一了西域,推行郡县制,并在西域维持稳定统治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个西达中亚,东至海滨 ,南距江 淮,北尽漠北的疆域庞大的“拓跋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给西北和漠北各少数民族 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中亚一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后来隋唐两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央汉族王朝,不 论在血统上还是在政治上,也都与这个鲜卑拓跋大帝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和唐高祖李 渊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鲜卑化的匈奴人;李世民之母窦氏 fef 姓鲜卑纥豆陵氏;唐高宗之母长孙氏,其祖 先是鲜卑拓跋氏。杨、李两皇族都有鲜卑胡人的血统)。所以与拓跋魏有联系的各少数民族就把“拓跋氏 ”作为中国北方政权(也是当时的中原政权)的代称了,后来逐渐变为全中国的称呼 。经过追根求源, “桃花石”与“拓跋氏”,是同一名词的两个不同汉语译音! 类似的情况还有,例如俄罗斯、东欧各国还把中国叫做“其塔伊”,其实这是“契丹”一词演化而来的。 因为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可能最先与中国北方的草原骄子“契丹”人发生接触和联系 ,就误认为“ 契丹”人就是“汉族”人,把“契丹国”(辽朝)看作是中国的全部。于是“契丹”就演变成一个泛指中 国的地域专用名词了。因此把中国叫做“契丹”,一直延续至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