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英豪十字阵法
我自幼酷爱《三国演义》,亦喜《三国志》,有时为之而通宵达旦,每逢绝处常常拍案称奇。最近终于将传记体的《三国志》改成编年史的《三国志》,并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该书的排版方式为:左边是《三国演义》,右边为裴注的《三国志》,中间夹了一点《资治通鉴》资料。到了这一步应该说《三国演义》中的史实一目了然,其实大谬不然,全书排完后才发现史实与小说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夹假,一时无法定论,大致有如下类型: 1.《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 《三国志》中记载了某件事,但很简略,廖廖数字;而《三国演义》中则为长篇大论,通情达理,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以三请诸葛亮为例: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仅有12字: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中,用了整整一 fef 篇幅,近4,900字来描写“凡三往”。从这一例中可以看到,刘皇叔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的如此活灵活现,那么这一件事能说有几分真呢? 2.《三国演义》更换角色 《三国志》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常常把他人的功劳贴到某人的脸上,或者把某人干的坏事栽赃到大白脸的头上,这类例子颇多,下面仅举二个例子予以说明。 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事实,但确有详载,相差亦不太大。而“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差别较大,博望坡确有一把火,放火者非“军师”,而为刘先主所点,而且烧的是自己的营房!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云: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又《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载: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区区144字,可到了《三国演义》中则起于第三十九回:“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夏侯惇进曰:… …”跨越第四十回,至第四十一回:“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洋洋洒洒,凡7,073字。经罗贯中的描写,自夏侯惇之辈到张飞、关公们,从视诸葛村夫为无流之徒,一跃进为战无不胜之神人!也是罗贯中这一笔,可苦了要弄清“真虚”之辈,是耶,非耶?公论何在? 3.以上情况兼而有之 许多情节实际是上述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世人津津乐道的关公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例,《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记载着: 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三国志》中仅为24字,而《三国演义》中则从“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一直到:“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计1,640字。书中华雄是先后斩了:鲍忠(且生擒将校极多)、祖茂、俞涉和潘凤,还大败了孙坚,一位如此之当世豪杰,却为关英雄不费吹灰之力而斩之。 如果说上述两例还马马虎虎凑合着,这一例却不一样,但八鞭子也能挨得着:关公、华雄真有其人。 由此可见,要确定一个事件的真假还不太容易,必须定个标准或假定,再分析全书。本文中最重要的标准有三条: ①移花接木者。两书中叙述相同,仅仅是《三国演义》中说明较细,描述居多,本人假定“基本属实”一般定为0.8到0.9。只要字数相差不太多,仅换一个当事者时,将真实程度定在0.5 到0.7之间。 ②由于本人已经将《三国志》改成了编年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不一致之处,本人选取与《三国演义》最接近的史实。 ③对于裴注中的一切说明均认为是史料,本人不打算考证裴注内容的真假,同时都假定《三国演义》参考了这一部分内容。 以上标准和假设仅作一家之说,欢迎与大家商榷。 fef .各回虚实的分析结果 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照本排列出来后,笔者按以上标准列出两书中所述事件之间的差别。 本文采取的真实度的标注方法为:如0.95意味着95%的内容录源自于史实,以此类推,0.2则基本为虚构,即与史实相近程度不到20%,这种标明真实度的方法取自于数学。 现先举一例来说明这一编排方法。 第一回 0.9 虚构的主要故事:三人桃园祭天地,三人救董卓 虚构人物:程远志 其实际意义为:第一回中有80%的叙述与《三国志》相同,在《三国志》中仅“三人桃园祭天地”和“三人救董卓”没有记载,本回中还虚构了一人物“程远志”。 下面是各回对照结果,以及相应的一些说明,见下页。 将上述120回的真实度相加后得75.8,再除以120回,仅得0.63,即《三国演义》全书只有六分真,准确地说仅有6.3分真。这与章学诚的“七实三虚”非常接近,因为本人还没有将《后汉书》与《晋书》对照的结果加上去,如能加上这两书,真实度肯定会有所提高! 三.作者虚构故事的主要目的 《三国演义》中除了文学艺术加工的需要外,那么虚构故事主要用在哪些地方?主要是神化关云长和诸葛亮,同时丑化曹操。 1.塑造关云长——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 在对照本排到18回时,我发现《三国演义》所用的史料较多,很多回的真实度在80%以上,尤其是一些人物的妙语,几乎全抄史书。但关云长一出现后,虚构部分急剧增加,其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如下: (1)移花接木法。 第一例为“温酒斩华雄”,华雄被斩是事实,时间和地点也还一致,但为孙坚所杀。上面已有说明。 第二例是斩文丑,这一例的情形与上一例几乎相同,文丑是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被杀,但是曹操所为,与云长挨不上边。 第三例举了不值一提的小将——蔡阳。这是刘皇叔大作,即使是这位——仁兄加皇叔的功劳,也敢贴到了云长的脸上。 (2)纯为艺术而创造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虚拟的大将级人物不多,但为云长特设两员:关平与周仓。即使在《资治通鉴》中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究没能查出个“据何典籍”来。 (3)突出关云长虚构的故事 为了突出云长,《三国演义》中虚构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且前后达二回半之长,1万余字。文中写得栩栩如生,所用笔墨仅次于诸葛亮。它成功的描述了一身正气的云长:不近女色;信誉卓著;忠君。而大奸雄曹操为了拢络他,前所未有的大发慈心,对云长是上马金,下马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请。至于生活,怎一个“无微不至”了得,更有甚者还用上了十多位美女作三陪。到头来换得个“来去明白,真丈夫也”。当然后面还有华容道一说。 (4)关公显灵。 关公显灵共2处。除了“玉泉山显圣”外,第一次显圣是杀吕蒙,第二次在第九十四回的“诸葛亮乘雪破羌兵”中,时值关兴被西羌国的铁车密围无法走脱,此时“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 《三国演义》中虽将关云长写为理想伟人,但罗贯中还是提到了他的一些坏脾气,主要的 fef 是待人太傲,能在他眼中算上个英雄的人不多,初来时的诸葛亮他也曾不买账,还想胁迫刘备用“水”去挡曹军。即使听了令,又打算与难弟张飞来个秋后算账。黄忠老将军名字排在他的后面,居然声称“终不与老兵为列”,诸葛亮的一番夸耀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然最终其命也送在“傲”上! 2.神化诸葛亮——虚构用得最多的地方 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是伟人,《三国志》全书为830,000字,《三国志》中为皇帝以外的大人物单独立传者仅有两人(另一人为陆逊),诸葛亮传用了11,722 字,不仅如此陈寿又用了1,000余字对他作了一个全面评价,最后的“评曰 ”,加上裴松之注达3,000字,其评语之多,评价之高,均属史学罕见。而且《三国演义》问世前,后人对他的溢美之词几为空前,最为著名的如苏轼的《赤壁赋》,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不容易的是,直到今天,没人说过他太多坏话(除文革外),由此可见他的人品确是无可非议。 《三国演义》中,有六分真,近四分虚,这四分虚构中有三分之一用在诸葛亮身上,为了描述这位伟人,在他仍在隆中时,就声名远扬,越接近他的出场,对他的赞美之词越多,与其他英雄们相比,则是萤火与皓月,燕雀与鸿鹄之比,绝不能同日而语! (1)三顾茅芦 《三国演义》中要见上诸葛亮一面很难,小老百姓免谈,就是皇叔之一晤,也迁宕时日,从年底到来年的阳春三月,“凡三往”,最后是“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何其隆重! 到了草堂,还不能赐见,只能“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这一立又是数个小时,达半晌。 他翻个身亦需惊天动地,先有豪言壮语作先导,后洗梳半响,让皇叔再凉一会儿。在他手下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是等闭之辈,连青童也出口不凡,能得与他同辈的四大人物之一者,便可得天下。 诸葛亮的出场是从“元直走马荐诸葛”到隆中对,计5,809字,伟人必竟是伟人,出个场竟那么难。在5,809字中,除了名字以外,几乎全为虚构! (2)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最多 接下来的一大段是“火烧赤壁”,这八回几乎全为艺术杜撰,经过这么一笔,诸葛亮成了通天文,晓地理,明阴阳,精阵法,算风云,擅长于火攻水淹,陆战水战车战马战无一不精的神人。 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计八回,约37,900字,几近一中篇小说,其中的故事绝大部分为虚构。 在第四十三回中近5,200字,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除了人名外,所有对话均为虚构,但这一对话中立论如此正确,反驳如此准确有力,一言便击中对方要害,以致立论方全无招架之余地,更谈不上组织反击,最终置对方全无容身之地。可以这样讲“舌战群儒”乃一千古绝唱。 第四十五回中有5,507字,史书记载少而又少,这一回中引用了一段“江表传”中蒋干的事迹,前半部分还算给蒋干一些面子,可后半部分纯属虚有,大丈夫蒋干成了一跳梁小丑,这一切全了为描写周瑜的雄才大略,当然仅为诸葛亮垫个底。《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如下: 《江表传》曰: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计344字。从史实中可知,蒋干是奉命行事,绝非为了邀功。回来后的报告是“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确是实事求是,并没有做任何小动作,害得他人屈死曹操刀下。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为4,819字,而史实更少,借箭回中的《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弟一》仅有记载如下: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借箭的始作俑者,孙权也。但到罗贯中笔下,却成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是《三国演义》中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同时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把这一节再还给孙权,效果会怎么样呢? 火攻一计的故事又是如出一辙,几乎成了借箭的翻版,《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弟一》载: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到了《三国演义》中一切全变了,想出火攻之计的有两人--诸葛亮和周瑜,而且两英雄所见略同,手掌中全为“火”字,可见两人的判断是如此准确,真神了。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整个这一段中属于史实的很少,多为虚构。但也有一点:这一段中,除了诸葛亮与周瑜外,其余数人的业绩均属史实,而周瑜这个人物的描述也有史实部分——只要不与诸葛亮在一起。 整个赤壁之战中,先是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议用火攻,神借东风,三气周瑜,抢占彝陵,智算华容道,最后这样一位完美的神人就造出来了! 别小看这段故事中虚构居多,它是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得人心的部分! (3)七纵七擒孟获 七纵七擒孟获在历史上还真这么一回事,《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中有样一句话: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凡36字,如果把裴松之的注全加上去也仅334字,其书云: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到《三国演义》中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从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到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的前半部分,共4回半, fef 23,000字。七擒孟获与火烧赤壁还不一样,虚构的故事特别多,其中的人名也多为乌有,如:鄂焕,董荼那、阿会喃,蛮将不说,诸葛亮手下的大将也冒出来一二位如关索。 《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八回情节在史书中是有一些记载,但不太多。到第九十回,史实就更少,仅《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记载: 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其中第八十九回就赤膊上阵了,没有任何记载可言。 由此可见,这几回全为虚构故事,通过上述艺术加工一个伟人,一个家喻户晓的神人就横空出世了。 一个根据史实创作出一个伟人,而且成功到了史无前例,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只要读过该书的人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了诸葛亮就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谁要是背离这个原则,哪里不执行这一方针,哪里就要掉脑袋,就要走向失败。对老百姓是如此,大将是这个结局,连皇叔大人也不例外。本书中的例子信手可拈:李平运粮,不按这一正确路线,结果削职为民,终为左衽,要知道李大人是白帝城五大托孤人之一。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占山立寨,则失街亭,最后是挥泪斩之。魏延大人胆敢另有主见,活着用你一技之长——勇猛,死后成了马岱的刀下鬼,而且背上一个黑锅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以上仅为小例,皇叔大人才为典范,不听老人言,七十万大军葬送在夷陵,本人漂流他乡,屈死白帝城! 反过来,在诸葛亮出山前,刘皇叔及两位难弟们,只有失败的份儿,如丧家之犬:投靠于袁绍,栖身于曹操,屈辱于吕布,寄迹于刘表,朗朗乾坤,大刘江山,竟无皇叔的立锥之地!自亮出山,如鱼得水,火烧数十万大军于赤壁,借巧豪夺荆州于孙权,霸占益州于刘璋,扫荡孟获于南蛮,造木牛流于祁山,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射死张郃于木门关… …。 三国历史上与诸葛亮同辈的谋士不下五人,东吴有吕蒙、陆逊,曹操手下有郭嘉、贾诩及司马懿、邓艾和钟会辈,但经过《三国演义》的加工,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谋士全消失了,数百年来诸葛亮家喻户晓,人人称颂,杜撰之小说能有如此神通,尚有何言哉! 3、受伤最深的人——周瑜 周瑜死时年仅36岁,可他一生战果辉煌,为人豁达,精通音乐,陈寿专门为他立了一传,计4,952字,对周瑜的为人评价也不低: (1).瑜长壮有姿貌。 (2).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 由此可见,时人对周瑜的评价极高,度量不下于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程普“数陵侮瑜”,而瑜从不计较,“折节容下,终不与校。”,以致于程普发自内心地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瑜之人品无瑕可击矣!而且他对音乐的造诣也极高,史云: 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可以这样讲,历史上的周郎是标准的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才华他全占了,到罗贯中笔下也是无瑕可击,但一碰到诸葛亮,周瑜的一切就改变了,最为特出的例子是在“火烧赤壁”的战场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