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网 >> 生活百科 >> 宋氏的起源

宋氏的起源


发布:liulingling.com 来源:未知
宋氏的起源? 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① 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蛮酋有宋姓;
   ② 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
   ③ 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 fef 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
   ④ 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县)。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
   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
   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
   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
   江夏郡 fef 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2、堂号
   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此外,宋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宋姓典故、趣事、成语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源于宋玉的《风赋》。
   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
   后来,人们根据宋玉的话语概括出“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用来说明人说话或者做事不谨慎、不周密,给人找到了责怪的借口。

〖灌瓜〗
   “灌瓜”这个典故源于《新书·退让》。
   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
   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北史李延孙传论》就引用了这个典故:“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贺于前烈。”

〖糟糠〗
   “糟糠”是用来作患难与共之妻的典故,出自于《后汉书.宋弘传》。
   东汉朝廷官员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光琥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光武帝招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 fef 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他想:“自己夫妻感情很好,当初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共患难,同甘苦,怎么能中途抛弃而另觅新欢呢?”于是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古人有‘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啊!”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
   明代李贽《器黄宜人》运用了这个典故:“贫交犹不弃,何况糟糠妻!”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 fef 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fef 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 fef 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附: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
保护与开发座谈会在浙江兰溪举行
柳哲
今日(6月15日)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作为宋濂后裔所在地的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党委、镇政府在兰溪梅江举行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参加该次活动的领导有兰溪市文化局局长张志其、梅江镇党委副书记钱俊瑞、梅江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国庆片片长刘金华、副片长柳金香、宋宅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卫、下溪前村党支部书记宋金苟以及宋濂研究会的宋来今、宋冬谷,来自浦江“江南第一家”的代表郑定财以及金华、兰溪的有关媒体、文物保护的部门的代表近50人参加了纪念座谈会。
据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介绍,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分别为宋濂孙子宋怿、宋恺的后代,繁衍各地的宋濂后人接近上万人。该两村的宋氏家庙、太史第、开国文臣厅堂等纪念宋濂设施保存基本完好。但要保护好、开发好、宣传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该镇已将宋氏家庙等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宋濂后人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柳哲
由北京东方文化馆、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今天(6月15日)上午在京联合举行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参与活动的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段宝林,著名诗人、剧作家,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鞠盛,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宋濂后裔宋秀兰女士,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柳哲,知名记者、诗人、歌词作家林凤,知名作家毛晓春等。
今年80多岁的老诗人鞠盛介绍了他从小就在《古文观止》看到过宋濂的2篇文章,一篇是《阅江楼记》,另一篇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的勤奋学习的苦读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令人高兴的是,宋濂笔下的阅江楼至今已经在南京建造起来,成为全国5大名楼之一。
张兴根先生作为宋濂家乡的后人。对宋濂推崇备至,称赞宋濂的文章道德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一生清廉,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值得后人学习。
今年72岁的宋濂后裔宋秀兰谈起了她的寻根经历。她出生在河北饶阳县宋桥村,生长在东北,现定居在山东泰山脚下。从小就听父辈讲他们是明代大儒宋濂的后人,在他们家乡有不少有关宋濂的传说。非常可惜,她于1988年回河北故里寻根的时候,村中祠堂、碑记和家谱等都已经被毁荡然无存,为此她还到过杭州、四川等地寻根,但都没有结果。后来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家谱专家柳哲先生 fef 终于与宋濂故里的后裔取得联系,购买了《宋濂全集》、《宋濂评传》等,称赞宋濂重教苦学、大公无私、乐善好施等等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据悉,宋濂后人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外,中国·商丘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中国·商丘宋氏宗亲理事会于今天召开座谈会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据该会会长宋孝祥介绍,宋濂是明代的文学大家,是宋氏家族的骄傲,他的道德文章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于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开展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书
宋秀兰(宋濂后裔)、柳哲(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
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
今年农历5月20日(公历6月15日)系明代著名学者、“开国文臣之首”、《元史》总裁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
笔者系宋濂的恩师、元代著名学者、“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21世孙,宋濂胞兄宋渊(其孙女嫁给柳贯孙子、笔者19世祖柳穟)的21世外孙,发起与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共同举办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宋濂后裔聚居地在今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通过对宋濂的研究与纪念,以期加快对宋濂后裔聚居地的保护与开发。
5月29日,笔者与兰溪市梅江镇党委书记陈志良、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电话采访时获悉,该镇已经开始重视对宋濂祠堂的开发与保护,已将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濂祠堂内的杂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下,宋濂祠堂将会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观光者。
据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日本人山川早水在100多年前著的《巴蜀旧影》一书中“宋濂墓”一节的记载:“据闻宋濂墓在城东五里净居寺庙内。其近旁有潜溪书院之处”。(其下古诗四十首,译者略)。
笔者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发起在四川成都“寻找宋濂墓及其后裔”的活动,希望引起媒体的关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 fef 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笔者建议如下:
一、  在宋濂出生地的金华金东区、宋濂迁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的兰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与宋濂有关的纪念地开展宋濂研究、纪念与宣传活动。
二、  建议将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兰溪梅江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和下溪前村的开国文臣厅堂和前屋的太史第等进行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将办在祠堂内的小厂尽早搬出,进行抢救性维修与保护,并进行宋濂生平事迹的陈列展览。
三、  筹备成立宋濂后裔联谊会、宋濂研究会与宋氏宗亲会,建立宋濂研究与纪念的相关网站。
四、  通过媒体对宋濂生平学术以及宋濂后裔聚居地宋宅村等村进行宣传。
五、  组织宋氏宗亲到四川成都寻找与祭拜宋濂墓等,发起重修宋濂及其夫人子孙的相关陵墓与纪念设施。
六、  在金东宋濂故居遗址与浦江青萝山宋濂故居遗址建立相关纪念设施。
七、  发起重修宋濂后裔族谱,进行联宗修谱活动。
八、  举办宋濂祠堂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九、  通过媒体进行寻找宋濂后裔与征集有关宋濂研究资料与文物活动。
十、    策划出版宋濂研究系列丛书和筹拍有关宋濂及其纪念地的宣传片。
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柳贯21世孙、宋濂21世从外孙柳哲于北京寻根居
支持宋濂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宋濂后裔还有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贤敦、宋文明、宋秀兰(道号崇仙)等。   根据《千家姓查源》的记载,宋姓出自战国时期,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候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 fef 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


       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寻根溯源 1、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2、为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沅陵)蛮酋有宋姓;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 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 fef 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 ,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 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号 宋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诸多郡望如下:1、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县);3、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5、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6、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7、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8、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乐陵;9、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堂号:“京兆”、“赋梅”、“善继”、“秉德”、“玉德”等。  

宗族特征 1、宋姓虽成姓较晚,但历代也是名家辈出,出类拔萃。2、字行辈份严谨明了。如广东鹤山宋氏一支为:“肇从扬,有道以善悦缘纲,本懿美成芳;远明辉,振彩常,英华昭世德,礼义集祯祥。”又一字字行为:“祖泽光,文浦家传业永昌,富贵同荣耀,修齐庆福长;举贤良,大宗显达绍书香。”  


 
作者:华夏之根有熊2006-2-9 21:13 回复此发言    

--------------------------------------------------------------------------------

2 宋姓起源  

名人精粹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九辩》、《招魂》为其代表作,开创了后代诗人悲秋的主题。宋义:秦末人,战国时燕人宋无忌之后,为楚怀王上将军,封武信侯。宋王景:邢州南和(今河北)人,唐代贤相,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与姚崇并为名相,时称“姚宋”,对造就开元盛世颇有贡献。宋之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以善五言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并称“沈宋”,其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宋祁: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今河南杞县,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得“红杏尚书”之美称。与其兄宋庠并称“二宋 fef 。宋钰:福建莆田人,明代书画家 ,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宋克: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法家,与宋王遂、宋广并称“三宋”。宋克擅画墨竹,与杨维翰、王绂、夏昶合称明代墨竹四大家。宋濂:浙江义乌人,明代文学家,曾主修《元史》,全书二百一十卷,著述甚丰。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所著《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巨。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曾帮助孙中山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后被袁世凯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一岁。宋哲元:山东乐陵人,冯玉祥五虎将之一,曾任热河都统和陕西、察哈尔、河北省政府主席及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并称宋氏三姐妹。海南省文昌县人,蔼龄适孔祥熙、庆龄适孙中山、美龄适蒋介石,其弟宋子文曾任国民党财政部长,四大家族有其三,风光显赫,世所罕见,缺之则无民国史

宋姓起源参考之二  

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儿子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儿子,名启,封于微,是纣王辛的哥哥。因为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见进谏无效,便假装生病,不再参与朝政。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朝旧都商丘附近的土地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七百多年以后,宋国被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灭掉。亡国后的宋国子民,有的就把宋作为自己的姓,从此姓宋。宋姓在隋朝以前已经分布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地,唐初,宋姓开始进入福建,四川和广西。南宋时期,赵构南逃,宋姓也跟着发展到浙江,江苏,湖南和广东,到清朝康熙年间,福建和广东的宋姓开始进入台湾。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介休,安众,长安,豫章,章陵,青州,沛国,钱塘,乐陵,五华,梅州,潮州等。  

二、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 fef 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作者:华夏之根有熊2006-2-9 21:13 回复此发言    

--------------------------------------------------------------------------------

3 宋姓起源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三、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 fef 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寻根溯源 1、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2、为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沅陵)蛮酋有宋姓;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 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鸡泽 fef ,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 ,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 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郡望堂号 宋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诸多郡望如下:1、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县);3、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4、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5、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6、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7、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8、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乐陵;9、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堂号:“京兆”、“赋梅”、“善继”、“秉德”、“玉德”等。  

宗族特征 1、宋姓虽成姓较晚,但历代也是名家辈出,出类拔萃。2、字行辈份严谨明了。如广东鹤山宋氏一支为:“肇从扬,有道以善悦缘纲,本懿美成芳;远明辉,振彩常,英华昭世德,礼义集祯祥。”又一字字行为:“祖泽光,文浦家传业永昌,富贵同荣耀,修齐庆福长;举贤良,大宗显达绍书香。”  


 
作者:华夏之根有熊2006-2-9 21:13 回复此发言    

--------------------------------------------------------------------------------

2 宋姓起源  

名人精粹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九辩》、《招魂》为其代表作,开创了后代诗人悲秋的主题。宋义:秦末人,战国时燕人宋无忌之后,为楚怀王上将军,封武信侯。宋王景:邢州南和(今河北)人,唐代贤相,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与姚崇并为名相,时称“姚宋”,对造就开元盛世颇有贡献。宋之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以善五言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并称“沈宋”,其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宋祁: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今河南杞县,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得“红杏尚书”之美称。与其兄宋庠并称“二宋”。宋钰:福建莆田人,明代书画家 ,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宋克: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法家,与宋王遂、宋广并称“三宋”。宋克擅画墨竹,与杨维翰、王绂、夏昶合称明代墨竹四大家。宋濂:浙江义乌人,明代文学家,曾主修《元史》,全书二 fef 百一十卷,著述甚丰。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所著《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巨。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曾帮助孙中山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后被袁世凯暗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一岁。宋哲元:山东乐陵人,冯玉祥五虎将之一,曾任热河都统和陕西、察哈尔、河北省政府主席及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并称宋氏三姐妹。海南省文昌县人,蔼龄适孔祥熙、庆龄适孙中山、美龄适蒋介石,其弟宋子文曾任国民党财政部长,四大家族有其三,风光显赫,世所罕见,缺之则无民国史

宋姓起源参考之二  

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儿子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儿子,名启,封于微,是纣王辛的哥哥。因为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见进谏无效,便假装生病,不再参与朝政。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朝旧都商丘附近的土地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七百多年以后,宋国被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灭掉。亡国后的宋国子民,有的就把宋作为自己的姓,从此姓宋。宋姓在隋朝以前已经分布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地,唐初,宋姓开始进入福建,四川和广西。南宋时期,赵构南逃,宋姓也跟着发展到浙江,江苏,湖南和广东,到清朝康熙年间,福建和广东的宋姓开始进入台湾。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介休,安众,长安,豫章,章陵,青州,沛国,钱塘,乐陵,五华,梅州,潮州等。  

二、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 fef 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作者:华夏之根有熊2006-2-9 21:13 回复此发言    

--------------------------------------------------------------------------------

3 宋姓起源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三、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nbs fef p;
★○№相关文章¤◎◆
·遇到不讲道理的人怎么办
·离婚证好办吗
·生日送什么礼物给家人
·天空也来给大家打气
·比萨饼怎么做
·谁能介绍一下韩式化妆的要点
·怎样让皮肤变得光滑细嫩呢
·猪年的我和兔年的他可以永远吗
·准丈母娘生日,送点啥呢
·当别人把你对他的好当成习惯以
·哪些水果可以瘦身啊
·液体的腮红如何使用
★○№热点文章¤◎◆
 健康网 | 育儿知识 | 婚姻问题 | 恋爱烦恼 | 美容护理 | 家常菜 | 时尚装扮 | 生活礼节 | 生活百科 | 留言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健康信息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 中药 | 西药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