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召开的“2005医药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上,中国医药专家表示,中国严重缺乏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了进一步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医药知识产权教育,增强公众尤其是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中国药科大学教师、在读博士丁锦希表示,知识产权制度的垄断保护确保了医药企业有动力不断研制和开发新药,但是中国医药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对医药知识产权的教育重视不够,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目前研发新药的费用高达5亿到10亿美元,而且一般要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在上市的10种药中平均只有3种能够赢利,具有很大的风险。
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医药生物审查部部长张清奎介绍,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制药企业的药品专利,那么将会有60%的新药不复存在。
丁锦希表示,尽管中国政府开始强调知识产权教育,但是医药知识产权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医药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奇缺”。
据悉,中国目前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或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而在医药高等学校,知识产权教育还基本停留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层面。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医药高等学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
中国药科大学在2004年对江苏、浙江、上海22所医药类大学进行的“专利申请及保护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高校只有2家,配备医药知识产权工作专职管理人员的只有4家,大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是由兼职人员承担的。
此次论坛由中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于7月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旨在敦促人们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