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网 >> 家居环境 >> 限流避雷针应符合哪些标准

限流避雷针应符合哪些标准


发布:liulingling.com 来源:未知
限流避雷针应符合哪些标准? 符合IEC1024-1(1992)  
符合IEC1312-1(1996)  
美国标准UL96.UL96A  
符合GB50057-94  
更多标准可以访问:http://www.china-srjd.com/en/bz.asp
或者致电 广州晟然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咨询   装置避雷针是避免雷击的有效方法。在房屋最高处竖一金属棒,棒下端连一条足够粗的铜线,铜线下端连一块金属板埋入地下深处潮湿处。金属棒的上端须是一个尖头或分叉为几个尖头。有了这样的装置,当空中有带电的云时。避雷针的尖端因静电感应就集中了异种电荷,发生尖端放电,与云内的电相中和,避免发生激烈的雷电、这就是避雷针能避雷的一方面。但这种作用颇慢,如果云中积电很快,或一块带有大量电荷的云突然飞来,有时来不及按上述方式中和,于是有强烈的放电,加雷电仍会发生。但这时由于避雷针高过周围物体,它的尖端又集中了与云中电异号的电荷,如果雷电是在云和地面物之间发生,放电电流主要通过避雷针流入大地,因此,不会打在房屋或附近人的身上,只会打在避雷针上了。由此可见,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会减少地面物与云之间打雷的可能性;到了不可避免时,它自己就负担了雷的打击,房屋与人得到了安全。

由于避雷针的构造和作用,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避雷针的良好导电性。一旦有一处联接不好,或断了,断口以上的一段就成为一个隔离的导电系统。当云中有电荷时,这隔出的部分上部感应出与云中电异号的电荷,而下部感应出与云中电同号的电荷,如果上部和云中电起放电作用时,强大的放电电流只能通过建筑物放出大量热量,于是引起雷击。这样不但不能避雷,反而还招来雷祸。为防意外,高大建筑物最好竖起几条避雷针。另外,每一又避雷针只能保护一定的建筑面积。对于较大的建筑物也需要竖起几条避雷针。
1、防雷工程必须要有施工资质和当地防雷中心的检测报告才可以认为合格。
2、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必须依据GB50057用滚球法计算,才能知道能否保护建筑物。
3、避雷针因其保护范围小,容易引雷,现在多已被避雷带或避雷网替代。
4、施工质量和接地电阻应符合规范要求。
5、雷击发生时钢筋表面瞬间存在极高电压,此时应避免人畜接近,发生反击,造成伤害。
6、从描述情况看,钢筋接闪的同时在周围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场,造成附近的金属管线带电,因此家中所有金属管线应采取接地措施,电源和信号线路上应安装浪涌保护器,这个属于专业工程了,恐怕你做不了,省事的办法就是打雷的时候把电源、电话、电视等插头拔掉并放在人不能接触的地方。

P.S:从描述的情况看,水边、高压线附近都是雷击高发区域,所以避雷针可以不拆,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存在以下问题,供参考:
1、接地采用1.2m长的4根钢筋间距50插入地下不合理,依据规范,间距应为1.2×2=2.4m,否则各钢筋间存在屏蔽效应,会削弱泄放电流效果,高电压在避雷针上存在的时间会较长。
2、避雷针紧贴外墙对人有危险。泄放 fef 电流的时候有可能击穿墙体伤害室内人员。前天中央7台的农业节目介绍了一个案例,高大树木接闪--树木对旁边的金属烟囱反击--烟囱上的高电压击穿墙体对人放电--人从床上被击到地下,头部及躯干烧伤。故雷雨天气应远离避雷针的位置。
3、雷雨天气里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体附近均为高危险区域,必须防止人员和牲畜接近,避免因雷电反击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和邻里纠纷。建筑物内的水管、电线也有存在瞬间高电压的可能,不宜触摸,同时不宜使用固定电话,与外界联系可以用手机,手机不会引雷。

复合地板和树木在干燥状态下是电的不良导体,但被淋湿后就容易导电了,所以雷雨天气里不能在高大树木下避雨,雷电击中树冠后,电流会沿着被淋湿的树木表皮向下泄放,如果附近有人,高电压能够击穿空气,造成树木对人放电。
规范上对人与接闪器的安全距离没有规定,但对接闪器与附近金属物的安全距离有要求,需要用公式计算,而且公式里各参数的取值跟现场情况有很大的关系,非专业人员很难确定。一般情况下,这个安全距离不应小于3m。所以你说的与接闪器相隔3m的房屋是安全的。  
★○№相关文章¤◎◆
·营养学 肉松并非垃圾可补铁
·一天摄入多少食用油为好
·怎样烹制娃娃鱼
·帅哥靓女送不送分不用追究了,
·你们睡一个被窝吗现在双人床上
·以婚男人都怎么了
·请赐教领结婚证吉日
·我应选一个我爱的男人还是选一
·清蒸鱼的做法
·朋友结婚没有通知我
·她恨我我也恨她 可是为什么
·我和老婆离婚没多久,她就跟她
★○№热点文章¤◎◆
 健康网 | 育儿知识 | 婚姻问题 | 恋爱烦恼 | 美容护理 | 家常菜 | 时尚装扮 | 生活礼节 | 生活百科 | 留言
 急救护理 | 家庭用药 | 健康信息 | 性爱保健 | 两性健康 | 男性 | 生育 | 心理 | 女性 | 中药 | 西药 | 心理